中國造船業步入“深度調整期”
2013-11-15 16:59:13 來源:中國水運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5年多之際,部分行業已出現復蘇勢頭,但受危機影響滯后兩年的造船業仍在深度調整。
完工量占全國1/3、全球1/10的造船第一省江蘇,調整進展如何?近日,筆者從南京出發沿江而下深入多家船廠實地調查。
船舶業出現“二八定律”
“最近新接訂單增多,適當安排加班才能保證按時交付。”南通中遠船務(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)公司副總經理王志峰一邊準備次日的會議材料,一邊向筆者介紹企業情況,“南通和啟東兩大基地在建的海工項目有14個。”
作為國內實力最強的海工裝備建造企業,南通中遠船務將全國近50%的大型海工裝備訂單“收入囊中”,現有訂單能滿足公司2015年上半年前“有飯吃”,明年產值有望突破100億元。
據江蘇省經信委統計數據顯示,今年前三季度,江蘇新接訂單1129.6萬載重噸,同比增長222.8%,其中13家重點船企占到新訂單總量的89.9%。
“目前能接到訂單的船企有3類,一是有銀行支持、實力雄厚的央企,二是有管理、成本優勢的民企,三是自認為受傷不嚴重還能撐一段時間的船企。”揚子江船業(位置 評論 新聞)集團董事長任元林分析,新訂單向優勢企業集聚的態勢很明顯,船舶業正在出現“二八定律”——20%的企業吃下80%的訂單。
苦練內功熬過“緊日子”
有專家分析認為,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真正有競爭力的出口產品中,船舶要算一個,至今沒有遭遇反傾銷、知識產權糾紛等貿易壁壘。造船是熟練勞動力、資金、技術密集型的產業,中國比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具發展優勢,未來向中國轉移已成必然。
“只要大海不干,就需要航運,就有造船人機會。江蘇區位優勢獨特,這樣一個高端產業沒理由不好好發展。”近期多個經濟工作座談會上,江蘇省主要領導力挺造船業。
盡管訂單回升,但利潤比最高點時回落不少,何時走出價低利薄的“緊日子”?多位船企負責人預測出“時間表”:2015年前后。“基于3點判斷,一是運價、船價已跌至谷底,隨著產能優化整合,船價將回升;二是全球經濟出現復蘇跡象,國內老舊船舶更新增加需求;三是新接訂單價格有所回升,2015年開始集中交付。”鎮江船廠(位置 評論 新聞)董事長郭琰分析說,屆時企業利潤有望回升到合理水平。
熬過“緊日子”不是硬撐,得憑內功說話。在全國造船業,揚子江是一家讓“民企羨慕、央企佩服”的企業,最近兩年的利潤占到全國80家重點船企利潤總和的50%。何以如此懸殊?任元林透露三個看似簡單實則需花大精力才能做到的“秘訣”:經營策略得當,保證高價船“零撤單”;內部管控到位,杜絕因生產原因造成的延期交船;新產品研發快人一步,更容易得到訂單、穩定船價。
“國際金融危機剛發生時,我們果斷啟動新品研發。2010年前1萬標箱集裝箱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被韓國壟斷,2011年揚子江的新船型研發成功,同樣運載量但單位耗油量、碳排放量均低20%,對韓國造船業是巨大震動。”任元林介紹,揚子江在全球1萬標箱集裝箱船市場的份額逐步提升,成為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。
整合資源防范風險
業內人士提醒,船企要調整好心態,防范好金融和技術風險,千萬不能為了搶訂單就無底線地降低船東預付款比例,20%的首付比例“紅線”應控制住。同時,謹慎向海洋工程(船型 船廠 買賣)裝備轉型,避免盲目發展。否則,在最困難時沒倒掉卻容易在復蘇時翻船。
“新船訂單向優勢企業集聚是市場競爭的必然。”中國船級社(位置 聯系)江蘇分社總經理范強表示,每個行業都會經歷從“百花齊放”向“戰國紛爭”最后到“三國鼎立”的發展軌跡,中國船企前10強有6個在江蘇,應抓住當前整合成本最低的契機,推動自身發展的同時盤活行業存量資源。
鎮江船廠是國內特種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領域的佼佼者,其主導產品多功能全回轉拖輪的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,新開發的海工平臺輔助船也逐漸打開國際市場。“現有廠區已超負荷生產,適度擴產才能滿足需求。”郭琰透露,正在考察附近一家中型船廠,充分利用其船臺、船塢等資源。
中遠船務則瞄準海外,謀劃轉移一批產能。“中遠船務本是修船起家,2006年修船貢獻了公司88%的產值,今年只能貢獻3%,其余由海工裝備供應。”王志峰表示,近幾年國內新船比重大幅提高,修船業務急轉直下,過剩的產能只能向海外轉移,比如墨西哥灣、西非海岸等有很多油田但缺少維修海洋平臺的優秀企業,這是一大契機。
抓住“調整”主動權
盡管訂單回升,但利潤比最高點時回落不少。對于造船業來說,“緊日子”仍在繼續。
但日子雖苦,希望猶在。正如江蘇省對造船業的認識:“只要大海不干,就需要航運,就有造船人機會。”
那么,“緊日子”怎么過?坐等市場回暖,或期待政策扶植?在殘酷的市場競爭面前,不下一番苦功夫、真功夫,企業也很難將上述有利因素化為實際成果。
因此,船企只有掌握了主動權,才能在“緊日子”中抓住機遇,把日子越過越紅火。堅定不移地推進轉型升級,做到“人無我有,人有我優”,正是掌握主動權的方式。
具體來說,造船企業首先須改變過去以跟隨為主的研發方式,主動深入地了解船東需求,超前開發引領世界潮流的船型,向“人無我有”進發。其次要把好每一個環節、每一道工序、每一個中間產品的“質量關”,這樣才能以優質產品吸引優質訂單。